神秘山梁凌家窯
研究鳳凰山文化,不能不涉及新陽鎮。研究新陽鎮,不能不說到凌家窯。
新陽鎮位于鳳凰山北麓,四面環山,形似盆地,直徑約八公里。從川邊緣石砂沉積層判斷,遠古時期,為一天然湖泊,渭河西來東去,注水入湖,四季不減。
凌家窯,位于新陽鎮東側一道海拔約1400米的山梁上。南北寬約八公里,南接鳳凰山,毗臨中梁,蜿蜒伸向西南,直至朱圉山。梁后是一條大溝,名曰寺溝。長約十五公里,四面重巒疊嶂,險峰怪石突兀。崇山峻嶺深處,相傳有一規模宏大的唐代寺院,名“弘恩寺”。后因僧人擾民,被官府剿焚。至今還有《火化弘恩寺》的皮影戲,在民間傳唱。寺院兩側,有五條溪流匯聚成一條河流。河流與湖泊,交匯于凌家窯北端山腳的小川子。前湖后河,把凌家窯包圍成南北狹長的一個半島。半島地勢,獨具漁獵資源,加之光照充足,為古時最佳人居之地。
數十年來,凌家窯梁前梁后,曾出土大量陶器、陶片、石斧、石鏟等,皆為仰韶、馬家窯文化遺存。同時出土有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瓷片,佐證先民在此棲居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,可謂世代繁衍,生生不息。寺溝里曾出土過一對黃河古象象牙化石。溝內一個叫“老虎窩”的地方,出土過一枚老虎犬齒化石。溪流里出土過銅鼎、銅佛、箭簇等物。河床下至今積壓著成片松林、混交林朽木。至今,民間還有人每年進溝探寶。
學者們公認,卦臺山是伏羲觀天象,畫八卦的地方。據傳,鳳凰山為伏羲立圭表、定四極的圣地,“天作之合”的由來之處,華夏婚嫁文明的開端。故而,鳳凰山文化與伏羲文化密切相關。凌家窯界于卦臺山與鳳凰山正中,相距兩處各十三公里。90年代中期,修建公路橋時,出土一合石磨,內無磨粉用的溝槽,而是不規則的等大石窩窩,原始古拙。附近一溝,名曰“磨子溝”,與“天作之合”的古老傳說極其吻合。
凌家窯為卦臺山至鳳凰山的必經之地,山下一個叫青石砭的地方,有個被老人們稱作“伏羲盆”的石墩,呈橢圓形,高約五十公分,上有一圓坑,直徑約四十公分,深約三十公分。旁邊有兩個酷似有人裸坐,泥地留下的壓坑。神奇之處在于“伏羲盆”“裸坐窩”,皆由青石構成,光滑無痕,不見人為雕琢痕跡。按“裸坐窩”大小推測,其坐地之人身高約兩米左右。相傳,伏羲經常途經此地,在此休息洗涮,年久石化,才流于后世??上У氖?,90年代后期,修筑寶蘭鐵路復線時被毀。
唐代司馬貞在《三皇補記》中記述,“皰羲氏,風姓,繼燧人氏代天而王,母曰華胥,履大人跡于雷澤,而生伏羲于成紀……”。據此,伏羲出生與“雷澤”相關。澤者,水草豐茂,惠澤于人之所。凌家窯,古稱“雷昃”(昃澤同音)。該地至今還有九十余戶、三百余口雷姓村民居住。自稱其先祖自渭北五龍山遷徙而來。認為此地為其祖根,徙此有沿流溯源,落葉歸根之意。因凌氏祖先早于雷氏至此,故現名凌家窯,而“雷昃”之稱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。從這些蛛絲馬???,凌家窯與“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伏羲于成紀”之說,有不解之緣。希望能有學者、專家,對此有進一步考察。(雷升杰)